2025(2):1-3.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1
摘要:为保证滚动轴承轴向游隙,便于自动变速器内液力变矩器的安装,依据尺寸链原理,针对双列深沟球轴承设计调整垫,提出3种调整垫设计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对调整垫数量的需求及对调整精度的影响,确定采用多种具有一定厚度梯度的厚调整垫叠加一种薄垫的方案,保证达到理想的轴承轴向游隙,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
2025(2):4-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2
摘要:搭载主动悬架系统的车辆,可根据车速、路况、传感器信号、IMU(惯性测量单元)信号和CAN(控制器局域网)信号等实时调整悬架阻尼,使车辆获得更好的操控性和平顺性。目前,在车辆前轮接触障碍物后悬架系统才会作出响应调整阻尼,响应及时性有欠缺,需开发一种魔毯悬架控制模式,提前识别障碍物,使主动悬架能提前调整阻尼适应路面。文中研究轴前预瞄与半主动悬架相结合的魔毯悬架控制策略。
2025(2):7-12.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3
摘要:为提高二手乘用车交易和服务质量,探讨一种以发动机转动惯量作为负荷的无外载负荷检测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利用试验统计法建立发动机转动惯量与排量的函数关系,从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n-Board Diagnostics,OBD)接口读取发动机转速数据,根据试验统计的发动机转速与时间的回归曲线方程计算各时刻的瞬时转速、角加速度、扭矩。该方法采用标定动态与稳态扭矩比值的相似性原理,适用于有附加供油量或有限速发动机等二手乘用车的最大扭矩检测。
2025(2):13-2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4
摘要:随着新生活形态和新出行方式的不断涌现,公路客运面临其他交通方式对客流的吸引和内部转型乏力等诸多问题。文中在论证公路客运转型可行性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借鉴法,通过分析日本夜行巴士、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和广西凌云县高铁无轨站、日本福冈天神地下街和金华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汽车南站综合改造、中国台湾和欣客运和德国Flix Bus等国内外公路客运转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借鉴意义。认为公路客运的主要转型方向可基于时间、空间(客运线路和站场)和服务感知三大视角展开分析,时间上的延伸重在“错位”,明晰公路客运可占据的“生态位”;客运线路的拓展重在“相合”,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客运站场改造要追求节点-场所平衡,与城市其他功能耦合;感知上的提升重在“服务”,提供更多元化、体验感更佳的高品质出行服务。
2025(2):21-25.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5
摘要:为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沿线资源,加强服务区与区域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等的联系,促进路衍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须加快开放式服务区建设。文中通过分析日本开放式服务区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开放式服务区发展现状,从政策制度、行业、建设、运营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开放式服务区发展的建议,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2025(2):26-29.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6
摘要: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桥下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关注。文中分析桥下空间的定义和价值,指出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潜在功能,并通过国内案例展示其多样化的利用可能性。研究发现尽管桥下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现行法律和政策对其开发利用还存在限制。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法律完善和政策调整促进桥下空间的合理开发,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禁止行为、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等管理策略。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桥下空间不仅能转化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美观和文化氛围。
2025(2):30-3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7
摘要:交通事故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载重货车交通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中围绕载重货车交通事故,针对人、车、路、环境四大交通要素,从载重货车驾驶员、载重货车的内轮差和视觉盲区等自身特点、载重货车超速超载及不良天气等关键影响因素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2025(2):37-39.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8
摘要:为解决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基于广东佛山市南海区5所不同类型小学100%覆盖的学生上下学出行调查数据,从家长接送学行为、出行交通方式、停车意愿特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灯湖小学为例,提出基于建管协同的小学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综合改善策略,为面临同类问题的学校周边交通改善提供思路。
2025(2):40-44.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09
摘要:结合理论计算及工程经验,分析气候条件、混凝土材料、钢筋布设、层间接触条件等设计参数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纵向配筋率的影响,研究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纵向配筋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纵向配筋率验算的主要控制指标为裂缝宽度;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最大温差、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纵向钢筋直径、层间摩阻系数等设计参数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纵向配筋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纵向钢筋埋置深度的影响最显著,埋置深度减小1 cm,配筋率降低0.02个百分点及以上。
2025(2):45-5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0
摘要:为提升废橡胶粉在沥青中的分散程度与耐久性,采用内掺法预混80%橡胶粉与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按沥青质量的20%将其加入基质沥青中,制成DOP橡胶改性沥青;以橡胶粉掺量16%的普通橡胶改性沥青为对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橡胶粉在DOP橡胶改性沥青和普通橡胶改性沥青中的分散情况,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分析2种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通过弯曲流变试验评估2种改性沥青的耐久性。结果表明,与普通橡胶改性沥青相比,DOP橡胶改性沥青拥有更好的橡胶颗粒分散均匀性、抗剪切变形能力、抗老化和低温抗变形能力,DOP能显著增强橡胶改性沥青的耐久性和橡胶粉在沥青中的分散均匀性。
2025(2):51-5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1
摘要:为研究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及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及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比分析老化前后SBS改性沥青与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老化前后高黏高弹改性沥青比SBS改性沥青具有更好的高低温性能,82 ℃时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为SBS改性沥青的4.9倍,3.2 kPa应力水平下应变恢复率和不可恢复蠕变柔量分别为SBS改性沥青的2.3倍、20%;-24 ℃时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劲度模量和蠕变速率分别为SBS改性沥青的50%、1.3倍;经过短期老化后,改性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提高,低温抗裂能力降低。
2025(2):57-6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2
摘要:为研究以早高强水泥砂浆作为装配式基层路面结构基层填缝料的疲劳性能,分别制作3种水泥掺量的混凝土预制块并采用早高强水泥砂浆黏结组合成中梁,开展模拟接缝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基于疲劳损伤理论及威布尔分布模型拟合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用早高强水泥砂浆作为填缝料时,混凝土的强度是决定黏结组合体疲劳性能的关键因素。
2025(2):61-65.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3
摘要:为研究泡沫温拌再生沥青的热存储特性,对0、20%、40%、60%、80%回收沥青掺量的泡沫温拌再生沥青进行离析试验、三大指标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采用软化点差值、延度比值、针入度差值、车辙因子差值评价泡沫温拌再生沥青的热存储稳定性。结果表明,掺加回收沥青后,一些老化的回收沥青向泡沫温拌再生沥青的底部渗透,泡沫温拌再生沥青的软化点差值、延度比值、针入度差值、车辙因子差值增大,热存储稳定性变差;回收沥青掺量大于40%时,泡沫温拌再生沥青的热存储稳定性显著变差,须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泡沫温拌再生沥青的热存储稳定性。
2025(2):66-68.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4
摘要:通过沥青胶结料的多次愈合能解决沥青老化问题,降低沥青路面维护成本,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文中制备2种不同配方的自愈合毫米胶囊,对比分析其热稳定性和抗搅拌性能、对沥青三大基本性能(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自愈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配方的自愈合胶囊均能抵抗 135 r/min 的搅拌强度,但高温稳定性还须进一步提高;毫米胶囊掺量小于 3%时,胶囊的加入对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的影响较小;毫米胶囊对沥青的修复效果与直接添加再生剂相当,沥青自愈合率超过50%。
2025(2):69-73.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5
摘要: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产生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密切相关。文中选用2种沥青混合料,考虑不同试件厚度、温度条件等分别进行规范车辙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对比分析2种试验方法在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沥青层厚度增加不代表其车辙破坏更严重;温度越高,车辙变形越严重,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明显优于普通沥青混合料;汉堡车辙试验中水浴条件比空气浴条件更严酷,汉堡车辙试验的标准和条件比规范车辙试验更苛刻;2种车辙试验的试验结果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汉堡车辙试验可作为规范车辙试验的有效补充。
2025(2):74-79.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6
摘要:改性土湿化成型工艺是一种可采用高含水量的软塑状水毁滑坡堆积体作为填料,利用挖掘机进行掺拌水泥灰和压实成型的改性土施工工艺,该工艺无须采用最佳含水量下传统碾压施工工艺,具有施工便利、经济性和环保性好的优势,尤其适用于水毁滑坡治理。文中从水泥改性土复合胶凝作用机理出发,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湿化成型施工工艺的适宜含水量和水泥掺量,通过团粒化效应试验分析得出复合胶凝作用是湿化成型施工工艺改性土强度增长的核心因素;结合湿化成型工艺在长沙市紫苑路某路堑边坡水毁治理中的应用,说明改性土湿化成型工艺的工程应用可行性,并通过改性土挡土墙修筑,实现利用高含水量的软塑状水毁滑坡土体作为主材进行滑坡治理的施工技术突破,为路堑边坡水毁治理提供思路。
2025(2):80-82.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7
摘要:绿色公路理念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都有具体体现。文中以山东省S309田高线寿光岔河—潍坊东营界改建工程为例,在公路设计阶段提出优化选线设计、做好水文地质岩土调查、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和能源、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积极引入创新设计理念、提出完善的施工运营期防污染措施的绿色公路设计措施,为绿色公路理念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积累实践经验。
2025(2):83-8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8
摘要:过湿土是湿热地区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常见特殊性土,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和耐久性。现行技术规范将过湿土列为软土,采用翻晒、掺灰改良、废弃等处置方法,与湿热地区气候条件不相适应,且大量弃土将增加占地,甚至引发次生灾害。文中结合某市政道路工程,分析过湿土的工程特性,提出原位强夯置换、石料改良、防排水等处置方法,为高温多雨地区工程建设中过湿土处置提供参考。
2025(2):87-91.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19
摘要:某山区特大桥引桥钢-混组合梁单点拖拉式顶推施工中,采取分阶段提前张拉水平钢绞线串联墩柱的措施,保证永久薄壁高墩的受力安全。文中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的非线性阶段施工分析模块建立永久薄壁高墩分析模型和顶推施工过程工况,模拟单点拖拉式顶推过程中薄壁高墩的受力状态,确认高墩的受力安全性,并对顶推施工中高墩顶部偏移和墩底应力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取分阶段张拉墩柱间水平钢绞线的措施能较好地减小钢-混组合梁顶推过程中永久薄壁高墩的受力安全风险;理论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的误差较小,文中计算方法可用于薄壁高墩受力安全性分析。
2025(2):92-97.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0
摘要:以某桥22#墩钢板桩围堰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钢围堰模型,对钢板桩、内撑杆、封底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校核;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钢板桩围堰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并根据规范确定土的水平反力系数及支撑刚度。结果表明,该桥22#墩钢板桩围堰各部件应力及位移、基坑底抗隆起验算结果、封底混凝土强度验算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钢围堰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025(2):98-102.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1
摘要:针对内河深水环境下桥梁施工中超长钢护筒的施工技术难题,以湖南益阳—常德高速公路扩容工程中沅水特大桥主桥主墩深水桩基础施工为例,分析适应该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的钢护筒结构参数,提出采用“履带吊+振桩锤”吊挂法插打钢护筒、结合长导向架及“抱箍对接+旋挖钻引孔助沉”的施工工艺。结果表明,该施工工艺能成功施沉超长钢护筒至设计标高,并有效控制施工垂直度;相较于传统方法,该工艺能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约22.5万元。
2025(2):103-10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2
摘要:某高速公路枢纽互通于2007年完工,后续检查中发现其主线及匝道桥均存在结构性裂缝.其中一条匝道的一联桥于2009年采用箱内中跨布置4束7?15.2mm无黏结体外预应力钢束、边跨布置2束7?15.2mm无黏结体外预应力钢束进行加固;2020年检测发现该联桥出现较多结构性裂缝,采用中跨底板布置2股5?15.2mm无黏结体外预应力钢束进行加固.文中分析该联桥病害演化历程及两次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加固后桥梁应力状态得到较好改善,且箱内体外预应力损失对箱梁应力的影响小于梁底体外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可将对第二次加固体外预应力束的监测及维护作为后续养护加固重点.
2025(2):107-112.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3
摘要:为研究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对基桩竖向承载能力发挥的影响,依托济南城市轨道交通 6号线里庄车辆段基桩工程,从荷载G沉降(QGs)关系、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和桩端端承力方面对比分析同一场地且相同尺寸试桩注浆前后的静载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可提高基桩预估承载力约61%,注浆后基桩QGs曲线变得平缓,残余沉降明显减小,桩侧土体摩阻力提高,联合注浆对桩周泥皮及桩端沉渣起到较好的加固作用,可改善桩G土的接触条件,提高基桩对变形的抵抗能力和桩G土整体性;随着基桩总端阻力的增加,端阻比减小,无法改变超长桩承载力的发挥规律,仍然以侧阻力主导承载.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对减小桩体沉降、增大桩侧摩阻力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2025(2):113-117.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4
摘要:依托某下穿文物保护区的3根不同直径平行圆形钢筋混凝土顶管工程(其中一根顶管外径5.4 m,为现阶段国内较大直径顶管),根据顶管施工阶段主要荷载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研究顶管尺寸、空间位置、施工顺序等对环境敏感区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3根平行顶管施工结束时地表沉降槽均以直径较大的顶管为中心,两侧顶管同时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大于中间顶管施工的影响,且直径较大的顶管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最显著;顺次逐个施工顶管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最不利,对应的最终地表沉降最大值达12.01 mm;先施工中间顶管再同时施工两侧顶管或同时施工两侧顶管再施工中间顶管对应的最终地表沉降最大值相差较小,分别为6.70 mm、7.24 mm,可选取这2种施工方法进行顶管施工。
2025(2):118-123.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5
摘要:为研究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和上覆平行管线的影响,以长沙地铁一号线北延一期工程宿龙桥站(原湘绣城站)—开福区政府站区间盾构下穿2条大型供水管线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GTS NX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精细建模,研究双线盾构先后掘进时地表沉降与管线变形,分析掌子面推力与盾尾注浆压力对管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线盾构施工先后通过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后,地表最大沉降值分别为2.66 mm、5.22 mm,地表沉降槽均呈V形分布,右线盾构开挖完成后最大沉降位置向双线隧道中心轴线偏移;左、右2条管线的沉降变形分别由左、右线盾构施工所主导;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掌子面推力和盾尾注浆压力,对控制管线沉降变形具有明显效果。
2025(2):124-127.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6
摘要:以某软弱围岩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根据施工动态监控量测数据拟合顶部下沉位移曲线,推算二次衬砌施作时间;将二次衬砌施作时间运用于地层结构开挖模型中,利用位移反分析法对围岩弹性模量进行反演;提取最优数值模型顶部下沉值,利用影响线原理求解,得出最终围岩应力释放率。由顶部沉降双曲线拟合分析得出二次衬砌施作时间为隧道开挖23 d后;利用位移反分析确定数值模型中弹性模量最优解为1.15 GPa,与实测值的误差仅1.3%,较符合实际;结合影响线原理对计算公式进行换算,得出岩土体应力释放率为74%,围岩、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分别承担释放应力的26%、36%、38%。
2025(2):128-134.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7
摘要:提出一级公路收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综合风险指数法,基于风险矩阵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一级公路收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计算综合风险指数,建立风险程度评判标准;结合工程实例,分别从地方债务风险、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风险、交通影响风险、舆情风险方面提出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2025(2):135-14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5.02.028
摘要:为有效解决山岭隧道施工全过程多源信息存储和检索问题,依托贵州六安(六枝—安龙)高速公路云庄隧道,开发隧道施工全过程多源信息集成平台。先通过图像三维重建技术构建隧道毛洞、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三维实景模型,基于该模型生成高质量二维全景展开图,并计算隧道断面的超欠挖值和初期支护厚度等,再利用WebGL技术搭建三维可视化在线交互平台,实现三维实景模型和二维平面展开图的加载,通过编写Json数据文件实现多源信息的存储、读取和可视化图表绘制;最后将多源信息集成于一体,形成云庄隧道施工全过程多源信息集成平台。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再现云庄隧道出口端施工全过程三维实景,三维实景能与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厚度等数据信息实时交互展示,准确直观地反映隧道开挖与支护施工质量、围岩地质情况和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相比传统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平台,该平台在信息涵盖范围、精度和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电话:0731-83528400,85258189
通信地址: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8号信箱公路与汽运编辑部
邮政编码: 410114
Email:gongluyuqiyun@163.com
办公地址: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图书馆10楼西A1009室
公路与汽运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