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1-4.
摘要:以某公司正在研发的乘用汽车座椅为研究对象,应用ABAQUS软件得出座椅骨架0~50 Hz内的模态参数,结果显示第一阶模态频率为23.59 Hz,模态振型表现为座椅整体前后振动;第二阶模态频率为25.28 Hz,模态振型表现为靠背前后振动;第三阶模态频率为42.48 Hz,模态振型表现为座椅整体绕z轴旋转扭动。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可信,可用于后续研究。
2017(6):5-8,12.
摘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汽车液压气门系统噪声、振动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液压气门系统噪声和振动的措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改进凸轮型线设计、选用合适的润滑油、调整液压系统的结构参数等可有效抑制液压气门系统的噪声和振动。
2017(6):13-15.
摘要:弯道侧滑对汽车行驶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车辆在弯道行驶的安全性,文中设计一种弯道行驶防侧滑预警与控制系统。首先对汽车弯道行驶工况进行受力分析,提取弯道行驶安全影响因素;然后对预警与控制系统原理图进行设计,针对汽车侧滑时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及制动时安全性情况设计了预警安全系数及点刹制动两种方案;最后在控制成本和避免警报过多干预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前提下对预警与控制系统模块进行设计及装置选型,采用车辆稳定性控制(DSC)系统现有传感器和预警声道由弱至强的方法实现预警和控制,使整个系统经济可行且适用性较强。
2017(6):16-18.
摘要:控制器局域网(CAN)已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对各种汽车CAN总线差异的认知有待深入。文中通过对现有CAN总线应用情况与工作机理的分析,认为各种CAN总线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传输速率不同,并分析了高速、低速CAN总线在信号传输、电路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017(6):19-24.
摘要: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体的“生命线”。文中针对大型城市综合体交通运行对外围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从城市综合体交通出行特点和影响外围交通致因出发,提出了城市综合体与外围交通协调性的交通设计理念,论述了城市综合体全寿命周期与外部交通协调性实施策略,并结合实例总结了交通协调性设计理念与方法。
2017(6):25-29,56.
摘要:在推广街区制的背景下,根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的不同,选取三类典型道路布局的小区,基于TransCAD模型对小区路网进行交通量预测,分析比较小区开放前后周围道路的交通量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小区周边关键交叉口及关键路段,利用VISSIM软件从微观角度进行仿真,选取交叉口行车延误、排队长度及路段通行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小区开放对周围路网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区开放能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
2017(6):30-33,52.
摘要:共享汽车需综合考虑驾驶人资格审查、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交通违法确认告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共享汽车运营管理系统是其运营成败的关键。文中通过分析共享汽车的业务功能,兼顾用户、企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分析了现有共享汽车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共享汽车运营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基于这些解决方案设计了共享汽车运营管理系统架构,以保障共享汽车的安全运行、企业经营的高效管理及交通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促进共享汽车的有序运作和推广应用。
2017(6):34-37,41.
摘要:针对江西省南昌县向阳路商业街由双向通行改为单向交通组织的问题,运用Webster最佳信号配时方法调整单行后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案,并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模拟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实行后的交通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实行单向交通后相关交叉口的延误降低、车辆排队长度减小、停车次数减少,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改善。
2017(6):38-41.
摘要:寻找合适的停车位是出行者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文中通过分析用户出行需求,构建了基于用户出行需求控制、旨在减少私家车出行需求总量的停车预约平台,提出了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和功能实现框架,利用该预约APP进行停车泊位预定,减轻停车需求矛盾。
2017(6):42-43,48.
摘要: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曲线外侧车道停车视距受分隔带内防眩设施的影响,易造成视距不良,影响行车安全。文中根据汽车在中央分隔带曲线外侧车道行驶的特点,计算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分析了曲线半径对横净距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横净距的措施。
2017(6):44-48.
摘要:介绍了现代环形交叉的几何设计原则;参考美国和澳洲的环形交叉设计指南及经验,提出了现代环形交叉各几何要素的设计要点及相互关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在国内推广现代环形交叉提出了建议。
2017(6):49-52.
摘要:平交口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人-车安全主要隐患点。文中从改善城市道路平交口处交通环境及提高人-车通行安全性能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视错觉斑马线、卡通图案斑马线等异形和彩色图案斑马线对传统斑马线进行改善,并评价了其改善使用效果,为城市道路平交口处斑马线改善提供参考。
2017(6):53-56.
摘要:为了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在Akelik R.和 Rouphail N. M.提出的延误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车辆平均延误最小、交叉口停车次数最少3个指标,并尽量保障不同时段通行能力的平稳性,建立了一个多目标的单交叉口信号模型;以武汉市雄楚大道-静安路交叉口的交通数据为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在该模型下的最优绿灯配时方案,并与经典Webster模型及不考虑平稳性的基础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模型的平均延时略长于Webster延误模型,但平均停车次数和流量均优于Webster,且平稳性优于基础模型。
2017(6):57-59,63.
摘要:以湖南龙骧交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新时期道路客运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加快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探讨了推进和深化龙骧交通发展集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2017(6):60-63.
摘要:目前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均采用打分的方式,存在客观性不足、分值难以把握等缺点。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标准化水平,文中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参考现有标准规范确定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模型;对某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运用该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较真实地反映了该企业的安全状况。
2017(6):64-66,168.
摘要:对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经济、社会、环境、工程地质四层面指标,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构建了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建设适应性评价体系;利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建设适应性评价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在项目建设中的可行性,为管理者进行城市地下物流项目决策提供借鉴。
2017(6):67-71,76.
摘要:为揭示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再生规律,指导再生沥青设计,文中分别测试了采用新SBS改性沥青和再生剂再生老化SBS改性沥青的性能,并运用两相液体混溶理论对再生沥青性能与新沥青、再生剂掺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再生剂的再生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好,低温性能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必须采取新SBS改性沥青与再生剂复合再生方式;再生SBS改性沥青的粘度、针入度与新沥青、再生剂掺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可采用两相液体混溶模型描述,软化点、延度与新沥青或再生剂掺量之间分别具有良好的线性和指数关系。
2017(6):72-76.
摘要:多孔沥青路面的透水性能主要依托其较大的孔隙率,但大孔隙率的存在使多孔沥青砼中沥青-孔隙界面胶结性能弱,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强度及耐久性。与细纤维相比,粗纤维模量高、与基体界面粘结度高、分散性好,对土工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裂、增强及增韧效果。文中通过粗合成纤维改性设计,研究短切粗纤维对大孔隙沥青砼的增强作用,改善多孔沥青砼路面孔隙率大、强度性能不足的现状。
2017(6):77-80.
摘要: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未考虑季节变化对轴载换算的影响,尤其在夏季或雨季等不利季节,同样的荷载对路面产生的效应与在其他季节产生的效应有差异,导致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达不到预期要求,出现提早损坏现象。文中通过分析西北地区不同区域交通轴载、温度气候、路基模量的季节分布,基于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及季节修正模型提出该地区季节修正系数,对现行规范中轴载换算未考虑季节变化这一缺陷作出补充,并通过算例对该地区进行分区域季节修正系数推荐。
2017(6):81-83.
摘要: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成型温拌SMA-13混合料试件和热拌SMA-13混合料试件,对比分析成型温度对SMA-13混合料体积指标、稳定度和流值的影响,并对热拌和温拌SMA-13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温拌SMA-13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宜控制在150~160 ℃,适宜成型温度为140 ℃左右;掺加Fasir温拌剂后,SMA-1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较明显改善,低温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略有降低,但仍能满足规范要求。
2017(6):84-86.
摘要:介绍了石墨碳纤维导电砼的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探讨了不同石墨和碳纤维掺量与电阻率的关系,分析了导电沥青砼的导电机理;通过室内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对导电沥青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可在砼中形成完整的导电链,碳纤维对砼的高低温及水稳定性具有改善作用,但石墨对砼的路用性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017(6):87-90,94.
摘要:为评价蓄盐类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优选蓄盐材料,利用等体积置换矿粉的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通过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饱和浸水马歇尔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和抗剥落试验分析了蓄盐抗凝冰材料类型、掺量及相关试验参数等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蓄盐抗凝冰材料劣化了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且随着其掺量的增加影响程度愈显著,尤其是对于水稳定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利用改进的肯塔堡飞散试验能评价蓄盐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抗剥落效果的影响,饱和水作用时间、环境温度等因素均会加速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损失;盐化物有效成分是否被均匀裹覆对路用性能起主导作用,蓄盐IceBane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均优于Mafilon;蓄盐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2017(6):91-94.
摘要:透层油在水稳基层中的渗透深度及水稳基层与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的粘结性能会影响透层施工质量、后期道路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为提高透层油在水稳基层中的渗透深度,文中对水稳基层室内标准试件在不同龄期洒布透层油及掺入高性能渗透剂的透层油,分析不同洒布时间及高性能渗透剂的掺入对水稳基层渗透深度的影响;通过层间直剪试验,分析水稳基层渗透深度对基层与沥青混合料面层层间抗直剪强度的影响。
2017(6):95-98.
摘要:针对实际工程,对共振破碎后不同深度处粒料进行筛分和动三轴试验,结果显示破碎后不同深度处粒料的几何尺度及力学性能存在差异,若条件允许,宜重新拌和破碎粒料后再摊铺碾压;对破碎前后路表弯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旧路面的弯沉对破碎后表面弯沉影响很大,旧路弯沉达到一定值[大于30 (0.01 mm)]后对新加铺路表弯沉才有影响。
2017(6):99-101,127.
摘要:就地再生技术具有节能环保、节约投资、交通干扰小、延长路面寿命等优点。文中结合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从旧路技术状况调查、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就地热再生技术进行论述和探讨,为其在海南省公路大修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7(6):102-104,107.
摘要:以海南省省道S313、S314部分病害路段沥青砼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为依托,对微表处的材料参数选定、处治过程、处治效果、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的配合比设计方案,并针对试验路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
2017(6):105-107.
摘要:根据海南东线高速公路万宁至三亚段路面病害情况,在其中路面破损较严重、基层状况较好的路段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方案进行改建;从沥青最佳发泡温度、发泡最佳用水量、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最佳泡沫沥青用量确定等方面阐述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并提出了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
2017(6):108-111,138.
摘要:依托江苏省某地区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通过对老路路面结构调查、现场检测,对老路性能进行评价,了解并掌握农村公路实际路面使用状况,据此对就地冷再生方案进行比选,提出了农村公路改造中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应用策略。
2017(6):112-114,120.
摘要:以常张(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中修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路面性能检测和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实施就地热再生技术后的路面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热再生后路面路用性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与铣刨加铺、薄层罩面中修方案相比其处治效果最好。
2017(6):115-120.
摘要:利用均匀设计软件对影响沥青路面结构安全性能的参数进行组合,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刚性基层路面应力分布情况;利用路面疲劳损伤潜在指数APPDI3D云图及应力状态组合形式研究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破坏模式,在重点分析面层最大APPDI3D对应的主应力组成方式的同时,提出APPDI3D与面层厚度和模量、基层厚度和模量、底基层厚度和模量、路基模量7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车辙、top-down裂纹为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模式;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应力组成形式为压剪应力、拉剪应力及拉-压复合剪切应力;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APPDI3D与7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很好地预测拟建路面结构的安全性能,为拟建或在建多面层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17(6):121-122.
摘要:公路边沟是路基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是否合理、后期养护是否到位将影响其排水基本功能。文中以海南环岛高速公路(东线段)矩形盖板边沟改造为例,对矩形盖板边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分段设置集水井、分段增大沟底纵坡的优化改造方案。
2017(6):123-127.
摘要:以理县至小金公路中的豹子嘴边坡为例,借助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岩土体性质、坡比、坡高及地震加速度下岩质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作用下,该边坡最大永久位移约为6.26 cm,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坡面受力较均匀,但坡脚处应力集中,震区岩质边坡主要表现为圆弧形压-剪破坏;坡体主要呈现坡脚隆起、坡顶下沉、坡中前移的变形特性。据此建议采用SNS主动防护网及矮脚墙等措施对其进行防护加固。
2017(6):128-131.
摘要:红黏土路堑边坡软土化滑坡是一种特殊的复杂水毁型滑坡,传统边坡加固方法难以有效治理。文中通过对平汝(平江—汝城)高速公路K125+850—950段红黏土右路堑边坡土体结构特征、滑坡演化过程的分析,分析了红黏土路堑边坡软土化滑坡形成的原因及采用土工格栅加筋土治理该类滑坡的适宜性,介绍了新型土工格栅加筋土墙加固滑坡的施工要点和治理效果。
2017(6):132-135.
摘要:某化工产业区运输专用线原设计DK1+705—930段采用明洞方案,其右侧路堑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因支护滞后且连续暴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滑坡,原设计单位提出采用人工桩进行滑坡治理。文中结合地质勘察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分析滑坡成因及破坏模式,通过参数反演确定软弱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并根据钻孔柱状图及原人工桩治理方案进行分析,得出治理后永久边坡最可能的滑动面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优化的全开挖滑坡治理方案。
2017(6):136-138.
摘要:以南方丘陵山区含碎石黏土地基加固工程为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评价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加固效果,并分析两类试验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标贯击数N与土体压缩模量Es、内聚力c、内摩擦角φ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均服从指数函数分布,实际工程原位试验时,可利用这种关联性优化试验方案。
2017(6):139-141,157.
摘要:采用功率谱密度函数描述地震动输入,将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等效成平稳过程,在ANSYS/PSD模块中模拟水平双向地震动输入,得到桥梁在随机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并通过首次超越破坏准则计算得出桥梁结构危险截面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概率,最后以一座主跨180 m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运用该方法进行抗震可靠度分析。
2017(6):142-144,157.
摘要:以某特大跨径钢管砼提篮拱桥为背景,分别采用双单元法和施工阶段联合截面法建立计算模型,在考虑砼徐变因素的条件下,对其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可进行屈曲分析,差异在3%以内;在成桥阶段的应力和变形增量几乎相同,施工阶段则不同,应恰当选择施工阶段计算模拟方法;对于施工阶段的分析,双单元法模型受荷载时的累积位移、瞬时变形较大,联合截面法能更准确地模拟砼浇筑过程中叠合刚度的变化,且建模简便、计算效率高,是荷载试验与主拱肋下弦轴应力控制设计的较优建模方法。
2017(6):145-147,150.
摘要:以某多跨连续箱梁桥为对象,利用试验车辆对桥梁施以动力荷载进行强迫振动试验,获得结构振动的振幅、动应变、动挠度及冲击系数;在此基础上结合脉动试验,识别桥梁结构的频率、阻尼比,基于Diekemann指标及Sperling指标评价其动力舒适度。结果表明,在测试荷载作用下,桥梁动应变很小;加载车速度为10~40 km/h时,主桥试验跨冲击系数与车速相关性明显,各试验工况下结构的冲击系数为0.028~0.175,略大于设计值,桥面平顺性欠佳;结构实测频率与理论值的比值为1.11~1.25,主桥整体抗弯刚度符合理论预期。
2017(6):148-150.
摘要:以某预应力砼独塔单索面斜拉桥为工程背景,描述了利用正装迭代法确定施工阶段初拉索力的过程;该桥主梁采用满堂支架整体现浇施工,斜拉索依次张拉并调索,在对结构正装分析时,采用索力为优化目标,根据索力对结构的敏感程度选择调整值,进行迭代计算直至收敛满足精度要求。计算结果表明,最终成桥状态与优化后的合理成桥状态非常接近。
2017(6):151-153.
摘要:毕都(毕节—都格)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中跨合龙时,根据合龙前中跨钢桁梁安装误差情况,对主桥中跨合龙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合龙口误差调整措施并进行调整措施影响敏感性分析,确定中跨合龙方案为压重调整、主梁顶推及临时锁定、局部调索、多点配切合龙,按照该合龙方案调整合龙口状态,使合龙后中轴线偏差小于2 cm、中跨合龙段线形偏差小于3 cm,顺利实现了中跨精确合龙。
2017(6):154-157.
摘要:现浇箱梁的有效预应力体系是确保其安全运营的关键。文中通过在现浇箱梁预应力筋上预埋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监测,分析现浇箱梁施工过程及长期温度时效等对预应力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张钢束对先张钢束的预应力有一定影响;温度影响钢绞线的应变,温度越大,应变差值越大,长期时效下钢束的预应力值变化较少,随着时间的增长,同一光纤光栅的应变值逐渐增大,后期趋于稳定;总体上,后张钢束对先张钢束预应力的影响、温度及长期时效的影响相对于整体预应力来说可忽略。
2017(6):158-160,164.
摘要:基于高精度全站仪的三维坐标观测可实现对大跨连续刚构桥主梁挠度长期监测。文中根据国内几座大跨连续刚构桥运营下挠值统计结果,以累计变形量和变化速率为指标,提出了大跨连续刚构桥主梁挠度监测预警级别及应对措施;以大铁沟特大桥为例,采用基于高精度全站仪的三维坐标观测方法对其主梁挠度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了其运营状态。
2017(6):161-164.
摘要:通过斜剪试验装置对道路4种常用层间粘层结合材料进行剪切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及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具有更好的层间粘附性能,宜优先选用SBS改性沥青作为层间粘结材料;为进一步探究桥面沥青铺装层间剪切疲劳性能,分别对不同温度、不同加载频率及不同应力大小下的复合试件进行疲劳测试,结果表明AC-13C和水泥砼复合试件的疲劳寿命与温度、应力大小成反比,与加载频率成正比。
2017(6):165-168.
摘要:依托某独柱墩连续箱梁桥,运用MIDAS/Civil建立桥梁仿真模型,研究不同支承距离和支承方式下独柱墩箱梁桥的抗倾覆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独柱墩箱梁桥抗倾覆稳定性系数随着支承间距的增大逐渐增大,在确保桥梁合理设计的前提下,适当增大支承间距有助于提升桥梁的抗倾覆性能;不同支承方式下独柱墩箱梁桥的抗倾覆稳定性依次为梁墩固结>双支座间距2.35 m(原结构)>双支座间距1.5 m>单支座,选用中墩双支座支承方式不仅能提升独柱墩箱梁桥梁体抗倾覆性能,还能减小单个支座的轴向承载。
2017(6):169-172,175.
摘要:对某工程大体积砼构件开展裂缝控制研究,通过裂缝验算,对不满足裂缝宽度的构件截面采取控制钢筋数量的方法控制裂缝宽度;根据来自不同截面的构件内力数据进行裂缝宽度控制计算,得到了满足裂缝宽度规定限值的钢筋数量增设率与裂缝宽度之间的关系式。
2017(6):173-175.
摘要:构件上的水泥砼收缩裂缝是影响桥梁使用性能和寿命的重要病害之一。文中在分析桥梁收缩裂缝成因及修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改性环氧树脂密封胶处治方案,结合垄茶(界化垄—茶陵)高速公路洣水特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对该处治方案的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2017(6):176-178,186.
摘要:以南大梁(南充—大竹—梁平)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加密导线复测为例,介绍了附合导线条件平差的计算步骤和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显示附合导线条件平差可消除各观测值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误差,其单位权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
2017(6):179-181,186.
摘要:江西省的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高速公路运营隧道达上百座,其中多座隧道因地质、设计、施工等原因出现渗漏水病害,对隧道运营造成安全隐患,必须采取处治措施。文中以九景(九江—景德镇)高速公路蛟岭隧道为例,对隧道渗漏病害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处治方案,为类似山区高速公路渗漏病害处治提供参考。
2017(6):182-186.
摘要:公路病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离散性,而公路养护要求做到预防性、及时性及全寿命周期控制。文中针对这些特征和属性,基于路元模型,建立高速公路养护生产管理系统,动态、形象地观察公路技术状况,定期评价路况水平和预测变化趋势,合理安排养护生产计划并随时统计完成情况,及早发现并精确定位病害缺陷,快速确定维修方案和组织施工作业,准确验收计量作业数量,不断积累和完善病害处治技术工艺对策,从而推动和支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与生产作业的科学决策、规范运行、精细操作、标准考核。
2017(6):187-189.
摘要:路面处于什么样的技术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是路面养护维修方案制订、养护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利用马尔柯夫链预测方法,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建立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可计算得到沥青路面未来技术状况参数,为养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文中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在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和养护决策中的应用,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2017(6):190-194.
摘要:以宁常(南京—常州)、镇溧(镇江—溧阳)高速公路为例,运用以机动车起讫点调查为基础的四阶段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交通生成、交通分布及交通分配进行预测,得到特征年宁常、镇溧高速公路的交通量预测值,在此基础上对宁常、镇溧高速公路的收费收入进行预测,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电话:0731-83528400,85258189
通信地址: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8号信箱公路与汽运编辑部
邮政编码: 410114
Email:gongluyuqiyun@163.com
办公地址: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图书馆10楼西A1009室
公路与汽运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