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5.
摘要:为解决制动器磨损退化建模与剩余寿命(RUL)预测难题,针对制动器磨损过程的随机性和单调递增特点,利用Gamma过程对制动器磨损过程进行性能退化建模,基于历史退化数据估计模型初始参数,基于磨损增量监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更新,在得出制动器累积磨损退化量首达失效阈值意义下的剩余寿命分布的基础上实现RUL预测。
2021(5):6-7,10.
摘要:分析某出口车型8.8级7/16″安全带安装螺栓的断裂原因,通过改进消除失效风险;构建悬臂梁拉力形变模型,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在相同拉力下,消除螺栓失效风险;参照印度强制法规IS 15139:2002,通过定量分析解决涉及汽车安全带固定螺栓断裂的问题。
2021(5):8-10.
摘要:为实施汽车燃油蒸气泄漏检测,推导相同时间内压力差与单位体积泄漏量的关系式,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流量法确定油箱加油口和油箱盖在标准状态下每分钟每升体积的泄漏速率δ限值,设定取样终止点的燃油蒸气气压P2,测量该点温度t2,用δ限值换算得到终止点状态的泄漏量和对应的气压差,得到取样起始点的气压P1。检测时,从P1点开始取样,以取样终止点的检测气压Pj与P2比较判断泄漏合格与否,统一国家标准压力法与流量法的检测,从而消除燃油蒸气不同温度和体积对检测的影响。
2021(5):11-15.
摘要:冷链物流涉及民生生活物资运输,在安全等方面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冷藏车得到迅猛发展。文中简要分析中国传统燃油冷藏车和新能源冷藏车的市场,从车型类别、市场销量、竞品对标等多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新能源冷藏车的产品应对思路。
2021(5):16-19,24.
摘要:选取湖北省13市(州)2010—2019年的投入产出指标,基于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利用Maxdea软件从投入角度对湖北公路运输效率进行研究,得到湖北各市(州)公路运输系统的效率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湖北公路运输效率的影响;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湖北省公路运输效率的对策建议,为湖北推进交通强省建设提供参考。
2021(5):20-24.
摘要:为研究大型车辆在复杂山区道路中的符合性,通过Trucksim构建人-车-路耦合的仿真试验场景,分别对2条实际山区道路的通过性、设计符合性、车辆行驶安全性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山区道路的连续回头弯路段、弯坡组合路段的通过性较差,大型车辆会出现被卡、侵占对向车道或路肩等现象;超载对大型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影响较大,但在复杂山区道路中,由于弯道较多,车速是侧翻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型车辆的行驶速度为50~60 km/h时,其横向载荷转移率LTR会陡增至侧翻阈值,即接近于1;附着系数降低会提升大型车辆的侧滑可能性,当路段为雨雪路面(附着系数为0.4)时,大型车辆在小半径弯道等危险路段会发生侧滑。
2021(5):25-29,39.
摘要:出行方式选择研究在居民出行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居民出行引导的前提,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经济、出行目的等,出行引导研究集中在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方面。文中针对目前出行方式选择研究中问卷调查数据样本量少、精度难以保证、出行引导忽视出行群体差异的局限,利用数据丰富、精准度高的预约出行数据,提出采用Logit模型研究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对出行群体进行划分,并引入出行群体偏好系数建立考虑出行者偏好的多方式随机平衡模型,实现精准出行引导。
2021(5):30-33,39.
摘要:为探索通勤感知评价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以昆明市为例分析通勤满意度对不同出行方式选择的解释力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发现不同出行方式人群的职住关系、通勤时间和通勤满意度等单个变量皆存在显著差异。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勤满意度较高的群体更有可能选择步行和骑行通勤,而通勤满意度较低的群体更有可能选择公交、小汽车通勤;相比采用步行和骑行通勤,通勤时间越长的群体选择小汽车、地铁、公交车通勤的可能性依次增大;职住位置分隔程度越大,选择小汽车通勤的可能性越大。
2021(5):34-39.
摘要:逆行交通事故在中国比重高、危害大。文中从道路逆行交通事故特征入手,分析逆行交通事故的形态、空间及时间分布特征,进而从人、路、交通环境三方面解析逆行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逆行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从交通管理与教育、交通标志标线设计、道路设施改善设计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逆行交通事故的发生。
2021(5):40-44.
摘要:采集和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自动驾驶脱离数据和事故数据,得出自动驾驶脱离大多发生在城市道路上,主要原因是自动驾驶软件差错;自动驾驶汽车和普通汽车的交通事故特征相似,主要是多车事故且多为双车事故,事故程度比普通汽车低,没有对撞事故,碰撞类型主要是城市道路交叉口追尾;其他道路用户的不规范交通行为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干扰较大;加强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管理、提高标志标线能见度、合理规划车道、清除混乱道路环境和提高特殊路段抗滑性能等能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安全。
2021(5):45-48.
摘要:广深(广州—深圳)高速公路现状为双向六车道,拟改扩建为双向十车道。文中对广深高速公路整体式十车道改扩建工程的交通组织保通方案进行研究,通过通行能力与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施工期间主线维持原双向六车道的通行条件,并提出各施工阶段具体交通组织方案。
2021(5):49-52,58.
摘要:为确定采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检测机场土质区动态模量时的开挖面积,使用有限元软件对仪器放置于30 cm深度时不同开挖面积试坑的检测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现场试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开挖面积为30 cm×30 cm时,土体的动态弹性模量最大;开挖面积为45 cm×45 cm和60 cm×60 cm时,土体的动态弹性模量减小;开挖面积为75 cm×75 cm和90 cm×90 cm时,土体的动态弹性模量趋于稳定;使用PFWD在机场土质区检测动态弹性模量时,开挖正方形土坑边长宜取承载板直径的2.5倍。
2021(5):53-58.
摘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稀释剂液化脱色沥青,以黄、绿、红3种无机色粉为染色剂,掺入环氧树脂改性制备反应型彩色环氧冷拌沥青,通过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其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水稳定性,以RTFOT和PAV试验前后的R、G、B值(三原色模式)作为色彩耐久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通过剪切加入的色粉不会影响混合料性能;环氧树脂的最佳掺量为10%,对应的初始稳定度(2 h)及成型稳定度(12 h)分别为4.95、9.24 kN,动稳定度为4 223 次/mm,浸水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分别为86.9%、80.6%,最大弯拉应变为2 439.52 με;老化试验后,3种彩色沥青的色度指数降低幅度为黄色>红色>绿色。
2021(5):59-61,34.
摘要:在施工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常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常影响施工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缩短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基于基层大厚度和双层面层一体摊铺的基面连铺技术,该技术采用大厚度摊铺机、大吨位压路机和DYNAPAC双层摊铺机保证基层和面层质量。文中分析路面基层、底基层进行大厚度施工与双层面层一体摊铺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施工控制方法。
2021(5):62-64.
摘要:针入度作为沥青流变性能的显示指标,其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对沥青性能的判定。文中根据GB/T 4509—2010《沥青针入度测定法》和JJG(交通) 067—2015《沥青针入度试验仪》,对沥青针入度试验不确定度的参数进行分析,得出试验人员自身观测能力是沥青针入度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仪器性能对沥青针入度不确定度的影响较小。
2021(5):65-67,71.
摘要:在分析沥青发泡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进行多参数发泡试验,研究确定泡沫温拌沥青最佳发泡参数的方法。在基质沥青发泡用水量分别为1.5%、2.0%、2.5%、发泡温度分别为145、155、165 ℃及SBS改性沥青发泡用水量分别为2.0%、2.5%、3.0%,发泡温度分别为160、170、180 ℃的条件下进行发泡试验,得到膨胀率和半衰期回归曲线,最上方曲线对应的温度即为最佳发泡温度;在最佳发泡温度下,半衰期对应的发泡用水量和膨胀率对应的发泡用水量之和的均值即为最佳发泡用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半衰期对应的发泡用水量在膨胀率对应的发泡用水量的右侧时,沥青才能满足温拌发泡特性要求。
2021(5):68-71.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分析高黏直投剂掺量、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加热温度等制备工艺对高黏直投改性沥青黏滞性、塑性、温度敏感性和高温路用性能的影响,对比湿法高黏直投改性沥青和干法直投高黏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对沥青黏滞性、温度敏感性和高温路用性能影响最大,直投改性剂掺量对塑性影响最大,推荐的制备工艺参数组合为高黏直投剂掺量4%、搅拌速度1 000 r/min、搅拌时间10 min、加热温度180 ℃;湿法高黏直投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优于干法直投高黏沥青混合料,可通过优化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或采用高黏直投湿法改性方法提高干法直投混合料的性能。
2021(5):72-74,77.
摘要:中国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边远地区推进,公路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多年冻土地质病害。文中分析新疆和田地区南部藏北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水文地质特点、多年冻土分布特点,以G216线民丰段为例,阐述高海拔地区公路工程建设中多年冻土路基及边坡处理措施和经验。
2021(5):75-77.
摘要:针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灰土挤密桩和灰土地下水防渗墙处置的防渗效果。结果表明,灰土地下防渗墙(灰∶土=3∶7)的防渗效果优于灰土挤密桩(灰∶土=3∶7,桩间距2.5d),灰土挤密桩的防渗效果与桩间距有关,但减小桩间距会增加工程造价;黄土路基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水分的渗入相对滞后;黄土路基的沉降变形分为2个阶段,前期主要由上部荷载及土体自重作用引起,后期主要由黄土湿陷性引起;受防渗效果的影响,灰土防渗墙处置时的沉降变形最小,灰土挤密桩的沉降变形居中,未处置黄土路基的沉降变形最大。
2021(5):82-85.
摘要:为解决偏湿土路基填筑时弯沉过大、难以控制的问题,基于弹性半空间与弹性双层体系理论,以弯沉等效为原则,提出偏湿土路基弯沉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快速测定下路堤回弹模量,根据下路堤回弹模量和其上各层填筑厚度确定上路堤和路床填料所需模量,结合现场填料供应情况选择合适的填料,并根据现场施工效果进行动态调整。以广东广连(广州—连州)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参考该方法制订路基填筑方案,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文中偏湿土路基弯沉控制方法可有效控制路基顶面弯沉,满足验收要求。
2021(5):86-90,94.
摘要:在介绍现有真空预压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要点为负压环境下地基土固结、地下水位、排水板通水性、侧向变形及加固区范围,并就这些问题对真空预压法中土体介质中真空度传递、侧向土压力和排水板的淤堵和弯曲对井阻的影响、涂抹区影响、真空加载方式、真空导致的非饱和区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今后研究关键点,如真空压降与孔隙压降的差异、负压条件下地下水位测量等。
2021(5):91-94.
摘要:在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外业勘察选线过程中,从安全性角度对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进行比选论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一级指标地形地质条件、线形协调性和设计要素等分解为多个二级指标,对推荐线K和比较线B的二级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后建立评价矩阵,计算二级指标与评语等级之间的隶属度,从而确定综合评价矩阵,最后计算得到公路的总体安全系数,对比认为从安全性角度推荐线K更合理。
2021(5):95-99.
摘要:基于广东汕汾(汕头—汾水关)高速公路6 cm双层“白加黑”罩面结构的表层材料设计需求,提出采用2 cm改进型薄层沥青砼(UTAC)作为表层的技术方案。改进型UTAC通过改进UTAC粗骨料规格及加工工艺,引入主骨料填充(CAVF)级配设计方法,采用断级配设计理念及PG82高性能沥青,在确保高温、抗滑性能的基础上,突出抗反射裂缝性能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型UTAC可较好地满足“白加黑”工程需求。
2021(5):100-102,110.
摘要:悬索桥索股架设在散索鞍自立之前,温度变化导致的锚跨和边跨张拉力的变化幅度不一致,易使索股在散索鞍的固定变得困难。文中以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分析温度变化对锚跨和边跨张拉力的影响,计算索股在散索鞍压力下产生的摩擦力及在温差下需要的最小摩擦力。结果表明,在锚跨张拉时,不仅需要超张拉以满足温度升高对锚跨力的损失,还需通过增加张拉力验证防滑措施能否清除温度荷载的影响。
2021(5):103-105,110.
摘要:为研究横向湿接头与预制梁龄期差和横向湿接头浇筑顺序对装配式斜转正梁桥结构受力的影响,以5片30 m跨径装配式小箱梁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多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横向湿接头的梁格分析模型所得支座反力更不利;综合施工和成桥阶段,横向湿接头同时浇筑施工能得到最合理的支座反力和主梁跨中竖向挠度。
2021(5):106-110.
摘要:针对当前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下索力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PSO)算法的斜拉桥索力优化方法,选择主梁线形、索力极差、主梁弯矩和塔偏作为适应度函数变量,采用Python编制程序,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实现斜拉桥成桥状态索力自动优化;以某独塔非对称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作为算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合理范围内索力最优解,在最优解索力下的主梁线形、索力极差、主梁弯矩及索塔偏位均较优化前更合理。
2021(5):111-113.
摘要:针对目前对广泛应用的独柱式花瓶形桥墩在多支座受力时墩顶应力扰动区受力分析研究较少的情况,以某特大桥花瓶形主墩为例,基于应力扰动区分析的基本思路,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模型对花瓶墩墩顶进行空间受力分析,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多支座作用下花瓶形桥墩墩顶横向拉力在相邻两支座之间形成拉杆的受力模式的结论。
2021(5):114-117.
摘要:以广西南宁市武鸣河大桥为工程背景,介绍中承式钢管砼拱桥的设计过程,阐述拱肋、横撑、横梁、桥面系等主要构件的设计及结构计算;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进行全桥结构施工、运行阶段静力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2021(5):118-120,155.
摘要:依托广州市鸦岗立交简易互通的A匝道桥上跨既有高速公路现浇箱梁支架工程,介绍贝雷支架支撑体系的施工技术和关键控制点,利用MIDAS/Civil建立模型,校验纵梁、垫梁、螺旋钢管和剪力撑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小净空现浇箱梁“型钢支撑体系”的稳定性能。
2021(5):121-124,132.
摘要:湖州市长兴县港口大桥顺利完成全桥整体同步顶升3.0 m,该顶升高度为国内较高值,且未发现新增桥梁结构病害。文中介绍该桥整体同步顶升施工方案和各类型荷载托换、千斤顶布置及主桥施工期间的监测方案,监测实测值在理论值控制范围内,整体同步顶升施工方案可行。
2021(5):125-127,132.
摘要:互通立交改扩建作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关键节点,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文中对广肇(广州—肇庆)高速公路金利至蚬岗段互通立交方案进行探讨,提出现状富佛枢纽互通立交不改造,现状蚬岗互通立交原位改造广州往返蚬岗方向匝道、于桩号K22+551.362处新建蚬岗东互通立交,现状金利互通立交原位改造的方案;对金利互通立交原位改扩建方案进行比选,提出A形单喇叭改造方案。
2021(5):128-132.
摘要:某异形拱桥在服役期间拱肋、吊杆、桥台及桥墩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病害,对结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文中对这些病害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借助空间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评价其承载能力,证明该桥在该阶段达到公路-Ⅱ级荷载的要求,但安全储备不足;通过对比分析多种吊杆更换方法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并阐述吊杆更换方案和监控方案。
2021(5):133-137.
摘要:以靖黎(靖州—黎平)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3#便道上既有钢筋砼板桥加固为研究背景,通过多种方案比选,采用粘贴钢板条补强的加固方法,通过设计计算确定钢板条的布置形式,同时探究粘贴钢板条加固方法的精细化施工技术;加固后进行桥梁静载试验,结果表明桥梁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可确保3#便道上重载车辆顺利通行。
2021(5):138-141.
摘要:为有效处理大跨度桥梁钢桥面铺装层病害,对6座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层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各桥基本概况、气候特征、交通条件等分析钢桥面铺装层病害类型及形成原因,并针对各类病害提出处治建议。结果表明,裂缝、鼓包、坑槽、车辙、滑移和热稳定性病害在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层中出现频率较高,采用环氧沥青砼铺装技术进行修复效果良好;环氧沥青砼对温度控制及施工要求较高,施工中必须对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否则会显著影响原材料压实及使用性能。
2021(5):142-148.
摘要:某下承式预应力砼系杆拱结构上跨铁路,风致振动显著,且通车时间超过20年,吊杆底部存在漏油现象。为评价该桥实际使用性能和工作状态,判断桥梁承载能力及动力特性,文中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及静动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桥梁承载能力满足原设计荷载等级要求,动力特性良好,但吊杆索力需加强观测。
2021(5):149-151,155.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穿越岩溶区域,掌子面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日益突出。文中依托湖南永吉(永顺—吉首)高速公路务西作隧道,运用三维数值模拟对岩溶隧道开挖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不同位置、不同大小有填充物溶洞对隧道开挖各断面围岩应力及位移的影响。
2021(5):152-155.
摘要:运用ANSYS模拟隧道开挖过程,计算不同围岩参数下围岩变形和应力,将围岩参数和计算结果以矩阵形式表示,建立正交试验方案;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运用MATLAB计算围岩变形和最大压应力对围岩参数的关联度,确定隧道开挖后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敏感性因素。结果表明,围岩内摩擦角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黏聚力和围岩弹性模量是次要因素。
2021(5):156-159,164.
摘要: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龙兴岭隧道为工程背景,在FLAC3D数值平台上采用全断面法、上下台阶法及单侧壁导坑法对大断面隧道的开挖与支护全过程展开精细化数值模拟,重点关注隧道拱顶与拱肩在不同开挖工法下的位移释放演变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部开挖工况下,开挖区域的位移释放受到未开挖区域约束;对于隧道拱顶测点,单侧壁导坑开挖引起的位移释放率最大,而上下台阶开挖引起的位移释放率较小。针对不同分部位移释放相互受限的现象,以全断面开挖法的位移释放率为基准,定义位移“欠释放/过释放”,指出位移释放演化规律与监测点所在位置及开挖顺序密切相关。
2021(5):160-164.
摘要:隧道围岩稳定性是岩土工程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确定极限状态下隧道围岩潜在破坏范围并对隧道稳定性进行安全评估意义重大。文中基于极限分析有限元法,利用岩土分析软件OptumG2模拟浅埋隧道开挖过程,调用Hoek-Brown本构模型,得到极限状态下浅埋隧道施工扰动诱发地表塌陷的破坏模式和塌陷范围,结合强度折减法得到对应的隧道围岩安全系数,并对隧道围岩安全系数在不同单一参数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隧道围岩安全系数随地质强度指标GSI、隧道支护力q、围岩抗压强度σci及Hoek-Brown参数mi的增大而增大,随土体容重γ的增大而减小。
电话:0731-83528400,85258189
通信地址: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8号信箱公路与汽运编辑部
邮政编码: 410114
Email:gongluyuqiyun@163.com
办公地址: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图书馆10楼西A1009室
公路与汽运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