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1-5.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1 CSTR:
摘要:对装有AT(液力自动变速箱)变速器的车辆加速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车辆百公里加速过程不同挡位加速时间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换挡规律、液力变矩器闭锁时机、发动机降扭程度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初步形成8组组合优化方案,通过CRUISE仿真分析筛选出2组优化方案,最后通过实车测试确定最优AT组合控制策略。实车百公里加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AT组合控制策略,车辆百公里加速性能提升10.6%。
2023(3):6-8.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2 CSTR:
摘要:为降低某电动汽车电机总成在开关频率附近产生的高频电磁噪声,减少终端客户的抱怨,在分析电机总成开关频率噪声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探讨控制开关频率噪声的方法,提出随机开关频率策略并分析其对开关频率噪声的影响;最后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随机开关频率策略可在不提高开关频率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开关频率噪声。
2023(3):9-11.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3 CSTR:
摘要:针对某车型在制动过程中编织软管出现表面发黑、渗漏,严重时产生失火现象的问题,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初步判定故障是由极度高温引起的编织软管融化所致;经整车负载试验、零部件耐温性能试验等验证及市场调查,分析确认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编织软管导电导致外层编织钢丝发热,内部软管受热使其耐压性能降低,制动时软管胀裂;据此提出在车身与车架之间增加搭铁线、增加硬管表面涂层厚度、调整编织软管扣压工艺等解决措施。
2023(3):12-18,23.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4 CSTR:
摘要:根据轴辐式网络理论,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城市货运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单个城市的货运发展得分;引入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明确枢纽城市及城市间的引力关系,然后基于隶属度模型确定枢纽城市辐射范围及隶属关系,最终确定区域公路货运网络的空间布局。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例进行分析,构建以合肥为主要轴心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六安为次轴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辐点城市的区域公路货运网络,为区域货运网络构建与优化提供借鉴。
2023(3):19-23.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5 CSTR:
摘要:从结构性能、服务质量和衔接性能三方面构建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衔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于云模型建立衔接通道综合评价方法对湖南省省际高速公路衔接通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现状湖南省省际高速公路衔接通道综合评价等级为Ⅲ级(一般),未来应着重加强与广东、贵州、江西、湖北四省之间的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
2023(3):24-28.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6 CSTR:
摘要:通过对杭州市余杭区民众的调查,从建设、管理、运营、养护四方面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满意度进行分析。选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营运4个维度共计16个指标进行调研,运用四分图模型,将民众对农村公路的满意程度与期望值进行对比,获得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优势因素、修补因素、机会因素及维持因素,结合调查结果,针对四类区间提出改进措施。
2023(3):29-32,4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7 CSTR:
摘要:公路过江桥梁多考虑机动车需求未设置非机动车道。新型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江两岸非机动车往来日益增多,侵占机动车道既影响机动车运行效率又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文中通过对某座过江特大桥增设慢行道的研究,梳理慢行道设计分析流程,提出基于服务水平的硬路肩利用、基于隔离设施安全性的设计速度选择与横断面布设整合、设置收缩护栏实现事故车辆临时紧急停靠及纵断面尺寸超过规范要求时的处理等相关对策。
2023(3):33-39.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8 CSTR:
摘要:目前对行人交通行为的研究通常是以信号控制交叉口为基础,对典型信号控制场景下路段行人过街特性研究较少。文中通过对无锡市居民区、商业区及学校区路段行人过街场景下行人过街数据的分析,研究不同场景下多层级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行人过街步速等可直接用于信号控制的关键参数,为城市路段行人过街的信号精细化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2023(3):40-4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09 CSTR:
摘要:为提高山区公路平面交叉涉路工程安全评价的效率,从公路平面交叉口设置要求、技术要求和防护要求方面提取10个平面交叉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指标,采用物元分析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山区公路平面交叉涉路工程安全评价模型,并应用于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平面交叉涉路工程安全评价。
2023(3):47-5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0 CSTR:
摘要:城市建成区主干道所处路网结构复杂、交通饱和,占道施工对交通产生的影响往往较大,且交通疏解措施的细微差别都会使其影响存在差别,对交通影响评价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中采用基于微观交通仿真技术的交通影响评价方法,实现区域路网的现状交通研判、施工围蔽及交通疏解方案的全方位模拟和区域交通影响精细化评价,助力占道施工疏解方案的优化及科学决策,并以广州地铁13号线冼村站占道施工为例,论证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2023(3):51-56,6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1 CSTR:
摘要:为提升生物油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抗紫外老化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采用3种纳米材料对生物油沥青进行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和弯曲梁流变仪对其流变性能进行评价,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评价其紫外吸收能力,同时对比分析不同种类纳米材料改性生物油沥青在紫外老化条件下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加入弥补了生物油沥青高温稳定性不足的局限,提升效果大小为纳米TiO2>纳米ZnO>纳米SiO2,同时对生物油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有一定消极作用,但仍然优于基质沥青;在抗老化性能方面,纳米材料的加入大幅度提升了生物油沥青的紫外吸收能力和抗紫外老化性能,提升效果大小为纳米ZnO>纳米TiO2>纳米SiO2。综合考虑,纳米ZnO能更好地增强生物油沥青抵抗复杂环境下性能衰变的能力,延长沥青服役寿命。
2023(3):57-6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2 CSTR:
摘要:为提高粉质黏土路基填料的工程力学性能,采用超细矿粉+水泥作为复合固化剂对其进行改良,同时掺入适量Ca(OH)2作为激发剂。试验结果表明,超细矿粉水泥土的强度随复合固化剂、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兼顾工程经济性,宜选用低水泥掺量、高矿粉掺量作为粉质黏土改良方案;超细矿粉水泥土的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强度损失主要集中在冻融循环前期,后期因CaO的碳化作用强度略微回弹;合适体积密度的硫酸钠溶液可以促进超细矿粉水泥土强度的发展,硫酸钠溶液体积密度为9 g/L时,强度达到最大值;综合力学和耐久性,同时考虑工程经济性,采用水泥4%+超细矿粉8%+Ca(OH)21.8%作为粉质黏土改良方案。
2023(3):61-65,72.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3 CSTR:
摘要:为获取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膨胀土的力学性能及胀缩特性,开展水泥改良膨胀土体积变化率、膨胀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养护龄期、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改良膨胀土体积变化率、自有膨胀率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演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试验分析改良前后及15次冻融循环后改良膨胀土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冻结温度越低,水泥改良膨胀土的体积变化率与自有膨胀率越大;养护龄期越长,水泥改良膨胀土的体积变化率、自有膨胀率越小,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同一养护龄期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水泥改良膨胀土的体积变化率、自有膨胀率及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明显减小。水化作用与填充作用是水泥改善膨胀土膨胀性能及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水泥改良膨胀土内部微观孔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贯通融合成微观裂隙并急剧发育,是冻融循环作用下改良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减小的根本原因。
2023(3):66-72.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4 CSTR:
摘要:针对湖南省某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工程,考虑溶洞的空间形态,将路面荷载与上覆土层作用下岩溶路基顶板分别简化成圆拱与抛物线拱,采用ABAQUS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两种简化分析模型不同矢高对应的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结果显示,顶板形态为抛物线拱时,不同矢高对应的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最大相差500%,顶板形态为圆拱时相差114%,两种形态溶洞顶板的最小安全厚度差值均随矢高的增大而增大,并在矢高为跨度的一半时达到最大,圆拱所需最小安全厚度为抛物拱的2.8倍左右,溶洞顶板的矢高与形态对顶板安全厚度的影响大。分析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对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的影响及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石灰岩抗剪强度参数对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洞顶板所需最小安全厚度随溶洞跨度与上覆土层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顶板厚度一定时,随着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大,顶板极限承载力降低;石灰岩抗剪强度参数较小时,矢高的变化对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明显。
2023(3):73-75.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5 CSTR:
摘要:通过对边坡衔接过渡设计现状的分析确定模型条件,建立正常段边坡与坍塌段边坡过渡设计模型,采用几何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对于一般均匀地质边坡,确定最陡坡率nm后,坡率过渡段长度只与坡高H和坡率变化值Δn有关;若最陡坡率nm=0.8n1(n1为由地质、地形、地物条件判定的放缓坡率),则坍塌边坡坡率过渡段长度为坡高H与坡率变化值Δn乘积的4/3倍;若最陡坡率nm=0.9n1,则坍塌边坡坡率过渡段长度约为坡高H与坡率变化值Δn乘积的2倍。实例验证结果显示,对于一般均匀地质边坡,应用该模型求解结果可快速得到坍塌段边坡坡率过渡段长度。
2023(3):76-78.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6 CSTR:
摘要:新建公路与改扩建公路在总体规划设计中所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山区道路因其特殊地形特点,改扩建中面临的困难更多,各项目采用的总体设计思路也各不相同。文中结合湖北省省道323改扩建工程,探讨山区低等级道路改扩建的总体设计思路,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
2023(3):79-82,8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7 CSTR:
摘要:依托那曲至拉萨公路改建工程,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下穿公路桩板路基与既有铁路桥梁有限元模型,对桩板路基与桥墩不同距离、不同桩板路基桩长和桩径下桥墩位移进行计算,分析下穿公路桩板路基对既有铁路桥梁的影响。结果表明,桩板路基与桥墩的距离及桩板路基桩长与桩径的改变都会对既有桥梁下部结构位移产生影响,合理安排新建公路与桥墩的位置、合理的桩长和桩径可减小既有铁路桥梁结构的位移。
2023(3):83-8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8 CSTR:
摘要:采用复合改性剂制备高固含量复合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通过添加减水剂改善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高固含量复合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并通过试验对其路用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固含量复合型冷拌冷铺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水稳定性能、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都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满足沥青路面使用要求。
2023(3):87-9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19 CSTR:
摘要:依托G35济广(济南—广州)高速公路亳阜(亳州—阜阳)段2021年专项养护工程,针对原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老化、裂缝等病害,采用加铺再生处理方案,从老路面性能检测、原材料选择、新混合料性能试验、施工工艺等方面介绍该方案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技术,并通过养护后路面性能检测评价其养护效果。
2023(3):91-93.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0 CSTR:
摘要:为延长路面有效碾压时间,保障超薄罩面的使用寿命,采用低黏高弹改性沥青作为超薄罩面的沥青胶结料。通过沥青常规性能试验、流变性能试验和混合料高低温试验、水稳定性试验、疲劳试验,分析低黏高弹剂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沥青高温性能的前提下,低黏高弹改性剂能有效提高沥青的低温延度;低黏高弹改性剂A能缓解改性沥青因高温出现的弹性向黏性的快速转变;低黏高弹改性剂的增塑降黏特性使沥青混合料的密实性增强,水稳定性、低温性能及疲劳性能均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除高温性能略低于低黏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B外,其余性能低黏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A均优于低黏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B;在较低温度下低黏高强改性沥青混合料A能获得较好的密实性,延长路面有效碾压时间。
2023(3):94-97,117.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1 CSTR:
摘要:将2.36 mm筛孔作为关键筛孔,在规范设定的20%~32%通过率范围内设计13种SMA-10矿料级配方案,研究2.36~4.75 mm集料含量对SMA-10混合料体积指标的影响;从13种级配方案中选取5组具有代表性的级配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结果显示,与未掺加2.36~4.75 mm集料的混合料相比,2.36~4.75 mm集料含量为4.0%时,SMA-10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提高19.1%,车辙深度降低5.1%,最大弯拉应变提高10.0%,残留稳定度提高15.4%,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提高10.9%,路用性能优良。
2023(3):98-101,11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2 CSTR:
摘要:在考虑铰接边界和索股抗弯刚度的基础上,采用解析法推导主缆锚跨索股张力计算公式,分析抗弯刚度组合系数和钢丝黏结程度对索股张力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索股张力计算值与实际索股张力的相对误差与抗弯刚度组合系数成正相关;钢丝黏结程度处于单根黏结和整体黏结之间,以整体黏结对应的参数确定的索股张力与实际索股张力的相对误差满足精度要求,可用于实际工程施工监控。
2023(3):102-11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3 CSTR:
摘要:基于长期暴露试验开展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抗弯承载力研究,分析挠度和应变的变化规律及裂缝开展情况,并采用ANSYS软件建立试验梁有限元模型,对荷载作用下挠度、应变和承载力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梁因受拉钢筋屈服、顶面混凝土被压碎而发生破坏,破坏状态时裂缝大致呈竖直状,中间位置裂缝较密集,宽度较大;各截面挠度变化规律相似,随荷载增加先缓慢上升后急剧增加,经历了明显的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屈服阶段;混凝土应变沿梁截面高度的分布近似为一条直线,符合平截面假定;ANSYS软件数值模拟承载力与实测值较吻合。
2023(3):111-117.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4 CSTR:
摘要:为研究SMA筋加固受剪RC(钢筋混凝土)梁的最优预应力水平,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预应力水平SMA筋加固RC梁模型,对不同预应力水平SMA筋加固后RC梁的抗剪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别从应力、应变、荷载、挠度及最大承载力等方面分析不同预应力水平SMA筋对RC梁抗剪能力的影响,得出加固后RC梁的破坏类型及破坏过程,SMA筋加固RC梁的最优预应力水平为预张拉10%左右;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误差在10%以内,满足规范要求。
2023(3):118-121,131.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5 CSTR:
摘要: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结构计算,分析某现浇连续箱梁桥施工期间顶板产生严重开裂的原因为低温施工期间养护不当导致裂缝产生,结构受力、混凝土收缩、车辆通行、裂缝渗漏等导致裂缝加剧,并提出封闭裂缝、桥面铺装补强、桥面设置环氧覆层等处理措施。
2023(3):122-126.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6 CSTR:
摘要:开展长期暴露环境下混凝土柱收缩及配筋影响试验研究,将素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柱的收缩试验结果与不同规范模型的收缩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配筋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暴露环境下素混凝土柱的收缩增长速率在270 d前较快,后期变化速率逐渐趋于缓和;JTG 3362—2018与CEB-FIP—1990模型的收缩预测结果较准确,ACI 209R—1992和GL—2000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大;配筋对混凝土的收缩有约束作用。以JTG 3362—2018预测模型为基础,引入混凝土收缩修正系数和配筋率影响收缩修正系数,建立自然暴露环境下混凝土收缩修正预测模型,算例验证结果显示修正模型的最大预测误差为9.21%,误差在可控范围内。
2023(3):127-131.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7 CSTR:
摘要:以一座主跨跨径50 m的典型三跨高架桥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的二次开发平台APDL进行时程分析,研究墩底固结与桩-土相互作用下桥梁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后,结构的自振频率明显降低,基频降低50%,关键截面的位移和内力变化显著,位移最大变化量接近500%,梁的内力最大相对增幅约45%,在高架桥抗震设计时需考虑桩-土相互作用。
2023(3):132-135,14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8 CSTR:
摘要:以江苏徐州市三环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高架桥混凝土连续箱梁顶升为例,分析现浇混凝土连续梁整体顶升的总体施工流程,阐述Pm123桥台、Pm124~Pm128桥墩、抱柱梁、Pm123横梁等主要构件的改造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
2023(3):136-14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29 CSTR: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Revit是应用最多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软件,SAP2000是广泛应用的结构分析软件,由于不同建模软件与分析软件间信息传递存在障碍,BIM正向设计中出现重复建模的现象。文中研究SAP2000与Revit之间的模型信息传递技术,实现BIM建模与分析软件间的模型互传,提高BIM正向设计工作效率,为实现BIM建模软件与分析软件间模型高效交换提供参考。
2023(3):141-145.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30 CSTR:
摘要:交通运输领域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要求推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公路工程的应用,公路工程项目桥涵设计与施工主要采用交通运输部及各地发布的桥涵通用图(标准图),创建常规桥型和通用结构的标准化、参数化实体模型是公路工程BIM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桥涵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管理质量和效率。文中依据桥涵通用图,基于BIM技术,提出标准化桥涵通用图BIM模型及族库的建设思路和流程,在Revit软件平台上研究涵洞主要构件的参数化模型,创建涵洞洞口组成构件和洞身组成构件等构件族库,在统一的模型组织架构中实现涵洞的实体造型。
2023(3):146-150.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31 CSTR:
摘要:根据浙江白阳山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特征,针对运营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影响结构承载性能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扩展有限元模型,从拱顶沉降、边墙收敛、混凝土应力、裂缝等方面分析松动荷载作用下左拱腰脱空结构损伤机制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松动荷载作用下,左拱腰空洞结构整体表现为“拱顶下沉、左拱腰向外扩张”的变形形态,隧道破坏时拱顶沉降为49.3 mm,水平收敛为14.9 mm;隧道结构损伤主要分为弹性受力、左拱腰外侧开裂、左拱腰外侧开裂—内侧压屈、左拱腰内侧压屈—破坏4个阶段;隧道裂缝扩展过程分为无裂缝、裂缝快速扩展、裂缝深度不变、钢筋应力快速增加及裂缝张开4个阶段,左拱腰外侧发生受拉破坏时,裂缝深度为30 cm,呈V形张开状态。
2023(3):151-154. DOI: 10.20035/j.issn.1671-2668.2023.03.032 CSTR:
摘要:针对Ⅴ级围岩隧道岩体破碎,开挖中易发生松动变形、掌子面挤出、拱顶坍塌及地表沉降过大等病害的问题,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及中隔壁法(CD法)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位移和塑性区范围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开挖支护方法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CD法具有施工扰动小、初期支护封闭早、围岩位移及塑性区面积较小的优点,更适合于Ⅴ级围岩隧道的开挖支护。
电话:0731-83528400,85258189
通信地址: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8号信箱公路与汽运编辑部
邮政编码: 410114
Email:gongluyuqiyun@163.com
办公地址: 长沙市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图书馆10楼西A1009室
公路与汽运 ® 2024 版权所有